找到相关内容338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3)

    --731)、玄朗(673--754)三世相承,一百一十年间专重禅修,局处吴越一隅,未广弘布,是天台宗守成时代。  湛然(711---782)世居金陵荆溪。十八岁时学于玄朗,三十八岁始出家,以弘布天台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564552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2

    、一味瑜伽,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前所得定心不乱,观所见一切如梦如幻,渐达动静不二、心境不二的境界;四、无修瑜伽,到动静不二地步,则不须观想、摄心,不起任何摄心之念即为禅修,谓之“无修之修”。由此得知,大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764690.html
  • 河南云台山志:宗教篇(1)

    禅修的高僧名道代不乏人,佛教有印度高僧佛图澄、少林二祖稠禅师、净土初祖慧远、南宗北传百岩大师等;道教魏晋时期的王烈与孙登,西晋的上清派祖师魏华存,五代时的北五祖之一刘操,金元之际的邱处机等,他们或在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81364863.html
  • 禅宗与文人画(3)

    要求观赏者必须破除眼目所见的“图象”,用明沏的心灵的体验去洞穿眼目所见的有限“图象”,朗照其心灵意蕴的本体。显然,把绘画作为道具功用时的禅修,与审美观赏有相似之处,它们都以主、客体的相互融汇为其心理契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964956.html
  •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

    禅修方式提出疑问。宗密认为,上述两方的困惑都源于各自的偏执,“所难之者,情皆偏执;所执各异,彼此互违”(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卷上之一)。如果从禅教一致的角度看,一切疑团都会消解。...

    潘桂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3365004.html
  •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:历史、现状及意义

    ,将佛教与最新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,形成了当代融通佛教与科学关系的新特点。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牛实为教授结合自己的禅修实践,在佛教义理与科学理论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。牛实为指出,根据现代...

    王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3865128.html
  • 周叔迦:中国佛教史(1)

    从前朴拙之风,成为中国三大翻译家之一。  罗什门下所谓三千学士,其中有盛弘中观的如僧肇、道融、竺道生、慧严、慧观、慧睿等,有专心禅修的如僧睿等,有精通《成实》的如僧嵩、僧导等,有研究《十诵》的如僧业、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326522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哲学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国

    举一法,即具三千。在诸法之中,智颉又特别强调心法,以观心作为禅修之本,故提出“一念三千”之说。他指出:  夫一心具十法界,一法界又具十法界、百法界。一界具三十种世间,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。此三千在一...为主的《坛经》,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创作的“经”,影响很大。  禅宗以禅命宗,表明其宗旨是重视禅修、强调实践,而不以经典言教为意,因此历代祖师都标榜“不立文字”,不以著书立说、炫示学问为荣,从而形成重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4465235.html
  •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思想的关系

    ,马祖又以非心非佛之语来扫荡对其的执著。  对于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关系,方立天先生总结为三点,[6]笔者认为较有见地,在此基础上,笔者略作些补充:  一是指不同的禅修境界和不同的开导方法。即心即佛与非...

    邱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1965341.html
  • 济群法师:唯识学的九个重点问题

    ,是通过对空性正见的禅修,去除阿赖耶识中的杂染成分,以如实智通达空性。在凡夫位上,生命是以识为主,而在圣者位上,则是以智为主。这就需要通过修行转变有漏识,成就无漏智,所谓转八识成四智。分别是:转第八识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3665358.html